华夏晚报  >   汽车  >  正文

深化“汽车+双碳”创新融合 梧桐车联加速产业节能降耗

评论

  2022年的冬天注定是火热的,正在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备受关注。本届冬奥会在低碳场馆、低碳能源、低碳交通等方面开展了完整的碳中和实践,贯穿前后的绿色元素与低碳理念,让世界看到了我国兑现减排承诺的诚意与努力。2022年将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、中国“双碳”目标持续深化的一年,也将是国内经济稳中求进、宏观政策超前发力的一年。对我国来说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。

  网联化、智能化成为推动汽车减碳减排的技术创新动力

  前不久,国务院印发了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其最主要部分“重点任务”中包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等九大方面的具体任务,其中,出行领域的节能减碳占据极大比例。我国的汽车产业积极响应国家层面的“双碳”发展要求,从多维度助力交通碳减排进程。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曾表示,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推动汽车行业减碳减排的创新动力,未来应提高单车的智能化水平,实现网联赋能。造车新势力、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科技企业发挥其技术、资金、人才优势,与汽车制造业深度融合,促进减碳减排。

 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,本土车联网企业正逐渐成为碳减排的重要力量之一。在数字技术创新融合驱动下,拥有智能化能力加持的车规级芯片、车用操作系统以及域控制器的迭代落地,意味着能够对汽车动力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好的管理、协调和监控,实现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更高功率、更高效率和更低损耗,以大幅度提升车辆能源利用率,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技术。

  以车联网企业中的佼佼者梧桐车联为例,其可以输出包括智能座舱整体设计、智能网联车载操作系统、定制化语音及人工智能组件、大数据平台及分析系统、个性化应用及运营等全面的产品和服务,充分运用智能化数字技术助力车辆能源利用率的提升,从而实现降低碳排放。

  去年底,梧桐车联宣布与芯驰科技达成战略合作,打通双方的系统能力与芯片能力,这次合作使得梧桐车联在研发早期就可对芯片的硬件支撑提出需求,将软件能力直接下沉至最底层硬件平台如计算单元进行绑定,从汽车生产周期源头促进传输效率的大幅度提升,为汽车减碳减排提供核心技术动力。

  车联网构建下的新型交通生态系统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推手

  随着智慧交通建设持续致力于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,推进绿色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,未来城市交通处在多层立体的交通体系中,将更加积极地采用智能化车联网体系,进一步实现零排放、零交通事故,远离交通堵塞,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。车联网带来的智能交通将成为节能降耗的重要推手。

  梧桐车联作为行业领先的整体智慧车方案提供商,致力于为出行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,提高车联网数据分析的商业价值,通过生态闭环的控制实现汽车和交通的安全能效和绿色。基于AI视觉、AI语音和AI数据智能等技术,梧桐车联不断打磨端云一体的智能场景引擎,在智能座舱实现更智能的生态应用,构建“中央计算下的座舱新形态+智慧交通”为核心的新生代产品生态,以此实现需求、数据和生态服务的高度智能化匹配。比如可以访问地图来规划自己的最佳出行路线,匹配拥堵最少的路线等,构建人、车、路三者组成的流畅交通网络,减少额外的消耗和污染,为节能减排任务做出贡献。

  在不断升级的高算力加持下,梧桐车联让汽车承载了趋于无限的智能应用生态,这将进一步助力交通智能化与网联化协同,支持实现“聪明的车”+“智慧的路”,提升交通安全与效率,促进交通智能化、精细化、低碳化管理。

  受益于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,整个交通体系的驾乘安全性和舒适性显著提高,交通出行和物流运输效率显著提升,道路交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得到有效降低。据统计,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化地图,城市道路上的绿波速度得以相继实现,为司机提供建议车速,以减少红灯停车的等待时间,在提升了20%-30%的交通出行效率的同时,大幅减少在交通停滞和红绿灯的等待期间汽车的尾气排放,为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。未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与多种创新技术的加速融合,车联网将在低碳转型时代发挥更为重要的价值。

  日前,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发布报告《转型与挑战——零排放汽车转型如何助力中国汽车领域碳达峰和碳减排》。研究显示,汽车领域有望在2027年左右实现碳达峰。

  基于大环境的推动下,加速节能降耗是汽车产业的必要选择。以梧桐车联为代表的车联网企业,凭借车联网创新技术助力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已经不仅是一种业务策略,更是作为汽车产业关键一环应当担起的责任。


责编:hxq 


〖免责申明〗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。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,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,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注:凡注明来源非本站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华夏晚报致力于资讯传播,希望建立合作关系。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。

联系我们版权申明 |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02142号-2

版权为华夏晚报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